台灣常見貝類及其加工品基因鑑定技術開發之探討

貝類是台灣重要的漁獲資源,在利用時,多經過去除外殼等外部特徵,在經過一連串後續加工程序或貯藏,如:冷藏、冷凍與加熱等步驟,由於可供辨識的外部特徵消失,因此需利用其他方法來鑑定貝類物種。由於加工過程劇烈,造成蛋白質裂解,因此,蛋白質分析方法較難應用在加工品貝類物種鑑定上,故本實驗選用基因技術來鑑定貝類物種,而儲藏與加工時間及程度的差異皆會影響基因序列的完整性,進而影響到基因鑑定貝類物種的成功與否,故鑑定加工之物種時需先觀察其DNA裂解情形,選用合適的長度的目標基因進行引子設計,再搭配相關的基因方法,以辨別貝類物種;台灣沿海養殖及捕獲的貝類包括有馬蹄蛤(Geloina erosa)、黃金蜆(Cor...

Full description

Bibliographic Details
Main Author: 張冠霖
Other Authors: 保健營養生技學系
Format: Thesis
Language:Chinese
English
Published: Asia University 2014
Subjects:
Online Access:http://asiair.asia.edu.tw/ir/handle/310904400/80714
http://asiair.asia.edu.tw/ir/bitstream/310904400/80714/2/index.html
Description
Summary:貝類是台灣重要的漁獲資源,在利用時,多經過去除外殼等外部特徵,在經過一連串後續加工程序或貯藏,如:冷藏、冷凍與加熱等步驟,由於可供辨識的外部特徵消失,因此需利用其他方法來鑑定貝類物種。由於加工過程劇烈,造成蛋白質裂解,因此,蛋白質分析方法較難應用在加工品貝類物種鑑定上,故本實驗選用基因技術來鑑定貝類物種,而儲藏與加工時間及程度的差異皆會影響基因序列的完整性,進而影響到基因鑑定貝類物種的成功與否,故鑑定加工之物種時需先觀察其DNA裂解情形,選用合適的長度的目標基因進行引子設計,再搭配相關的基因方法,以辨別貝類物種;台灣沿海養殖及捕獲的貝類包括有馬蹄蛤(Geloina erosa)、黃金蜆(Corbicula fluminea)、文蛤(Meretrix lusoria)、環文蛤(Cyclina sinensis)、蝦夷扇貝(Mizuhopecten yessoensis)、毛蟶(Sinonovacula constricta)、菲律賓簾蛤(Ruditapes philippinarum)、綠殼菜蛤(Perna viridis)、海瓜子(Ruditapes philippinarum)、蚵仔(Crassostrea gigas)、花蛤(Gomphina aequilatera)等。 本研究首先建立11種貝類完整之COI基因組序列和9種貝類完整之Cyt b完整基因序列,其片段分別為1,740 bp、1,445 bp,再利用所建立之資料搜尋貝類物種合適之基因片段,作為物種鑑定引子設計之參考依據。 再者,利用所建立COI基因資料設計一組共同且具專一性之引子COI-F/R,其所增幅之片段長度為460 bp,利用此組引子進行生鮮貝類與加工貝類產品進行PCR-RFLP物種鑑定技術開發,利用限制酶BsaJI、HaeIII、BmrI、MslI、NlaIII共五種限制酶,可成功區別十一種貝類。 由於市售產品之DNA會因加熱高溫烹煮、混雜其它之貝類會影響DNA之完整性。針對仿製蜆精、馬蹄蛤精和蠔精本實驗開發multiplex-PCR利用引子Geloina-F/R、Gigas-F/R、Corbicula-F/R分別成功增幅出片段長度為183 bp、122 bp、256 bp;仿製干貝醬的部分利用Cyt b基因組設計特異性引子yessoensis-F/R可成功增幅出片段長度為320 bp。 根據上述仿製實驗檢測,證明開發之PCR-RFLP與multiplex-PCR技術方法的可用性,實際採集台灣北、中、南、東四個地區之市售貝類樣品:蠔蜆精(錠)33件、干貝醬24件。經基因檢測原料結果顯示蠔蜆精(錠)於中部有1件不符合標示之產品,而干貝醬的部分檢出率則為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