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以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為借鏡

現代法治國家承認刑事被告的主體地位,享有防禦權,可以選擇親自行使為自己防禦,然而,大多數的刑事被告是法律門外漢,欠缺法律專業知識,法律文字與一般人民的情感間又時常存有若干落差,不黯法律的被告,有時連要聽懂擁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國家機關的問題,恐怕都有問題,更遑論為自己為有效的防禦。這樣的實力落差,往往使得刑事被告不安與恐懼,難以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此情況下,很容易會被裁判者誤會是心虛、言詞閃爍或狡辯,而導致誤判的結果。也因為如此,人類文明很早即發展出由具有法律專業知識之人(現代稱之為「律師」)來協助被告行使防禦權,稱之為「辯護制度」,其濫觴可遠溯自羅馬時期。 隨著刑事訴訟的發展揚棄糾問制度,邁...

Full description

Bibliographic Details
Main Authors: 呂雅婷, Lu, Ya-Ting
Other Authors: 林鈺雄, 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
Format: Thesis
Language:Chinese
English
Published: 2007
Subjects:
Online Access: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2632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2632/1/ntu-96-R92a21046-1.pdf
Description
Summary:現代法治國家承認刑事被告的主體地位,享有防禦權,可以選擇親自行使為自己防禦,然而,大多數的刑事被告是法律門外漢,欠缺法律專業知識,法律文字與一般人民的情感間又時常存有若干落差,不黯法律的被告,有時連要聽懂擁有法律專業知識的國家機關的問題,恐怕都有問題,更遑論為自己為有效的防禦。這樣的實力落差,往往使得刑事被告不安與恐懼,難以確切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在此情況下,很容易會被裁判者誤會是心虛、言詞閃爍或狡辯,而導致誤判的結果。也因為如此,人類文明很早即發展出由具有法律專業知識之人(現代稱之為「律師」)來協助被告行使防禦權,稱之為「辯護制度」,其濫觴可遠溯自羅馬時期。 隨著刑事訴訟的發展揚棄糾問制度,邁向現代的控訴制度,在控訴制度構造下,更是突顯平衡刑事被告與實力強大的國家間的落差以實現公平審判/公正程序目的的重要性,如何避免程序主體-被告享有防禦權利淪為美麗的國王新衣,可謂刑事訴訟一直以來至為重要的課題,律師的功能與辯護制度的發展即為此重課題中的關鍵環節。 本文的開展是設定以刑事被告為主角的劇本,分析討論其受律師協助權的總論式與各論式的問題,現代的刑事訴訟思維,訴求的是被告防禦權內涵需要充實並且實質有效,由律師協助被告為防禦時亦是如此,道理很簡單,如果空言權利存在,說穿了這樣的權利不過是口惠而不實的謊言罷了;此外,為了充實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利的實質內涵,進一步地產生更為細緻發展的重要機制,比如刑事被告與律師的接見通訊權利、閱卷、以及其他衍生權利,在有效性的觀點下,如何進一步去細緻化切入具體問題,即為本論文討論的重點。 刑事程序問題與人權的保障間存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本論文在比較法研究上選擇運作最具成效的國際人權機制-歐洲人權公約與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為參考借鏡的對象。歐洲人權法院在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範疇也面臨了許多與我國相同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已然發展出定調的看法,並藉此宣示歐洲規格的人權保障標準,比如,受律師協助權的起點問題、國家機關對於在押被告與律師間接見通訊的干預問題、以及在「武器平等」原則之下,刑事被告接觸卷證的問題如何在有效保障其防禦權與犯罪偵查的公益此光譜的兩端間尋求衡平點,本論文擬一一引介歐洲人權法院處理這些相同問題的標竿裁判,為我國在思考相同問題,提供一個參考的視野與借鏡對象。 本論文的結構安排如下: 第一章:研究動機、研究方法、章節內容鋪排的說明。 第二章:為免見樹不見林,於本章先介紹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3項所保障的刑事被告享有的最低度權利(受律師協助權為其中一環),其高密度的程序保障,以及相關的重要裁判見解。 第三章:聚焦到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3項c款「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部分,從相關的標竿裁判歸納出此範疇中重要的問題。 第四章:引介我國對於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所開展的論述,並對我國實務裁判所開展的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進行分類與歸納,以便於與比較法對象進行對照。 第五章:一一分析檢討在具體問題上如何向國際人權標準調校,並提供本文見解。 第六章:本文結論。 The criminal procedure code in a modern legal country acknowledges the defendant’s principal status in the legal procedure. Enjoying the right to defense, the defendant can exercise this right in person. Nevertheless, it often occurs that the defendant does not possess professional legal knowledge; consequently, a certain degree of discrepancy exists between public feelings and legal provisions. Moreover, legal language is quite distinct from the common language. A defendant without legal knowledge would even find it difficult just to understand a legal issue or question posed by a national institution with professional legal knowledge, not to mention the ability to defend his/her rights effectively. Such a disparity in influence would further intensify the defendant’s fear and restlessness. In light of the lack of the ability to make clear expressions, the defendant would be easily misunderstood as being diffident, speaking evasively or quibbling, which would lead to misjudgment. Accordingly, it has long been established in human history to have a person with legal expertise to assist the defendant in exercising the right to defense, the so-called practice of the “defense system,” whose origin dated back to the Roman Period. Subsequentl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in the structure of criminal proceedings, the prevalent Inquisitorial System in the Centralization era shifted to the Accusatorial System used in the modern era. Under the structure of the Accusatorial System, it evidently balances the disparity in the defendant’s power and the strong national authority, thereby to materialize the significance of fair procedure. Thus, how to prevent the principal role of the procedure – the defendant enjoys the right to defense – from falling into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issu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efense system and the function of legal assistance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the major issue. Legal problems have their own epoch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the advance of time, new thinking is generated and more detailed issue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The intension of the defendant’s right to defense ought to be substantially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That the defendant is assisted by the attorney at law also should achieve such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The reasons are simple: the existence of an empty right is equivalent to an unfulfilled promise or a lie. In addition, to substantiate the intension of the criminal defendant’s right of being assisted by the attorney,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chanism of further generating more detailed development. For instance, the detainee has the right to consult and correspond with the attorney freely and privately, to access to relevant documents. Thus, how to further delve into the specific problem in a meticulous way is really an issue worthy of in-depth study.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riminal procedure problem and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is quite close. Accordingly, this thesis chooses to refer to the international regional human rights supervisory institution (the European Convent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Fundamental Freedoms and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as the subject of the comparative law, introducing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how to reinforce the inlay and orientation in the trend of treatise, and the specific problems dealt under the assistance of the attorney; for example: When is the beginning point of the right to legal assistance of criminal defendants? When the government interferes in the consultations and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the attorney and the detainee, what are the reasonable and legitimate limits of such interference?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equality of arms,” the defendant’s right to gain access information ought to be guaranteed. Nonetheless, the public interests of investigating a crime must not be neglected. How, then, to balance and look after the two ends of this spectrum? How the European human rights courts determine on general criteria of European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vention? Learning about how to respond and deal with these specific problems, I hope to offer another perspective to ponder over the problems when Taiwan is facing the same ones. Here are the structures of this thesis: Chapter Ⅰ: Introduce the research motiv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is thesis. Chapter Ⅱ: Introduce the intensive guarantees of Article 6-3 “The Minimum Rights of Criminal Defendants” and the relevant leading cases. Chapter Ⅲ: Centralize on Article 6-3 c “Defense through Legal Assistance”, introduce the important judgments, and sort out some significant issues. Chapter Ⅳ: Introduce the relevant discussions in Taiwan and sort relevant judgments of Taiwan’s Courts. Chapter Ⅴ: Inspect some problems of Taiwan’s law stipulations and clinical operations, discuss, in order protect human rights, analyze how to revise these problems by referring to the standard of the European Court of Human Rights, and provide individual opinions. Chapter Ⅵ: Conclusion. 【詳目】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 3 第一項 比較法研究的採擇 3 第二項 歐洲人權法院裁判為參考對象 4 第三節 本文架構與用語說明 8 第一項 本文架構 8 第二項 用語說明 10 第二章 刑事被告的程序基本權-從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談起 12 第一節 概說 12 第一項 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規定 12 第二項 公約第6條規範脈絡鳥瞰 13 第二節 先決問題 14 第一項 刑事案件的認定 14 第二項 刑事控訴的始點 16 第一款 人權法院的基本態度 16 第二款 人權法院的判斷方式-整體程序判斷法 16 第三節 刑事被告多元面向的最低程序保障(Art. 6-3) 17 第一項 罪名告知 17 第一款 一般面向 17 第二款 變更起訴法條面向(Art. 6-3a+b) 17 第三款 與公約第5條第2項間的關係 20 第二項 適當的時間與設備準備防禦 21 第一款 本款特色與規範目的 21 第二款 判斷標準 21 第三款 適當的時間(adequate time) 22 第四款 適當的設備(adequate facilities)-以接近卷證為中心 24 第一目 公約的基礎 24 第二目 權利主體-無律師協助的被告是否有閱卷權利 25 第三目 權利行使階段-與偵查保密需要間如何衡平 26 第三項 被告親自防禦或受法律扶助 33 第一款 本款規範目的 33 第二款 本款保障內涵 34 第一目 刑事被告自我防禦權 34 第二目 受法律扶助權(受律師協助權) 35 第三目 受免費法律扶助權 35 第三款 本款與上訴審 36 第四項 質問 36 第一款 本款規範目的 36 第二款 本款特色 37 第一目 與證據能力間的關係 37 第二目 非絕對權利 37 第三款 質問權保障的內涵 37 第一目 證人的定義-實質、廣義的證人概念 37 第二目 保障內涵 39 第三目 權利核心-至少一次全面性地挑戰不利證人的機會 40 第四款 權利行使 41 第一目 行使主體 41 第二目 行使方式 42 第五款 例外 42 第六款 傳訊有利證人的權利 43 第五項 通譯 44 第一款 保障內涵 44 第一目 射程範圍 44 第二目 提供協助方式:不以書面為必要 45 第二款 「免費協助」的意義 45 第三章 受律師協助權與有效協助的射程-以歐洲人權公約第6條第3項b、c款為中心 46 第一節 可否放棄受律師協助權 46 第一項 兩個不同思維 46 第二項 不同的看法 47 第三項 歐洲人權法院立場-廣泛的國家裁量空間 47 第一款 放棄受律師協助,自為防禦-Mayzit v. Russia案為例 47 第二款 拒卻特定律師或希望法院指定特定律師-從Croissant v. Germany案談起 48 第二節 與律師接觸權利 50 第一項 起點 50 第一款 不限於起訴之後-從John Murray案談起 50 第一目 John Murray v. UK 50 第二目 Averill v. UK 52 第三目Brennan v. UK 53 第二款 不拘泥於正式委任關係成立之後-以Schoenenbergen and Durmaz v. Switzerland案為例 54 第二項 人身自由受拘束者與律師接見通訊 57 第一款 尊重保密性的需要(原則) 57 第一目 接見商議-從S v. Switzerland案談起 57 第二目 接見以外的其他方式通訊-同樣有保密性的要求 61 第二款 例外限制 66 第一目 接見商議 67 第二目 接見以外的通訊檢查 70 第三項 放射問題 70 第一款 對搜索扣押產生限制效力-以Niemietz v. Germany案為例 70 第二款 禁止監聽-以Kopp v. Switzerland案為例 73 第三節 律師協助是否有效 76 第一項 權利有效性-從Artico v. Italy案談起 76 第二項 國家負有積極作為義務 78 第一款 Goddi v. Italy 78 第二款 Daud v. Portugal 79 第三款 國家盡力充實積極作為義務-以Balliu v. Albania案為例 81 第三項 國家積極作為義務發動的標準 82 第一款 國家介入的標準-以Kamasinski v. Austria案為例 83 第二款 指定與選任同其標準-以Imbrioscia v. Switzerland案為例 84 第四節 歐洲人權法院看法的總結 87 第一項 個案取向及整體觀察的論理缺陷 87 第二項 受律師協助起點 88 第三項 尊重被告與律師接見通訊的保密性需要 90 第四項 有效協助與有效辯護 90 第四章 我國法探討 92 第一節 實定法脈絡 92 第一項 憲法層次 92 第二項 刑事訴訟法層次 92 第一款 偵查階段 92 第二款 審判階段 93 第二節 憲法脈絡探討 94 第一項 大法官會議解釋 94 第二項 最高法院判決 96 第三節 刑事被告未受律師協助權實務見解歸納 96 第一項 根本未受律師協助 96 第一款 典型A1:強制辯護案件,法院未踐行訴訟照料義務 96 第一目 重罪未選任辯護 97 第二目 低收入戶被告聲請指定 99 第二款 典型A2:被告已委任律師,法院卻未於審判期日合法通知律師到庭 100 第一目 判例 100 第二目 最高法院裁判 101 第三款 典型A3:未通知全體辯護人到庭(未踐行刑事訴訟法第32條) 104 第二項 未受實質有效協助 106 第一款 典型B1:「消失的辯護書」 106 第一目 標竿判例-「張志文案」(91台非152號判例) 106 第二目 最高法院判決 108 第二款 典型B2:「被遺忘的共同被告」 110 第三款 典型B3:「被忽略的律師」 111 第四款 典型B4:「利害相反的共同辯護」 111 第三項 未受有效協助的瑕疵治癒 112 第一款 73年度台非字第116號判例 113 第二款 75年度廳刑(一)字第884號函 113 第四項 是否受到實質有效協助的論證 114 第一款 檢視射程範圍:審判期間 114 第二款 是否已有適當的時間與設備準備防禦 115 第五項 刑事被告具體權利與實質有效協助 116 第一款 與律師接見通訊權與實質有效協助 116 第一目 概說 116 第二目 行政釋示與法律問題座談 117 第三目 法院實務見解 119 第二款 閱卷權與實質有效協助 124 第一目 概說 124 第二目 相關實務見解 124 第三款 在場權與實質有效協助 125 第一目 概說 125 第二目 實務判決見解 126 第四節 學說見解 128 第一項 傳統見解 128 第一款 辯護人固有專屬之權利 129 第二款 辯護人與被告共有之權利 129 第三款 辯護人之傳來權利 129 第二項 新近學說見解之一 130 第一款 與憲法規定緊密結合的論述背景 130 第二款 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開展架構 131 第一目 起訴後階段-美國憲法增修條文第6條為憲法基礎 131 第二目 起訴前階段-不同的憲法依據 133 第三項 學說見解之二 135 第一款 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憲法依據-憲法第8條「正當程序」 135 第二款 確立實質辯護的法制 136 第一目 受律師協助權利質與量的提升 136 第二目 權利救濟 137 第三款 實務面-權利告知與迅速援助 138 第一目 權利告知 138 第二目 迅速援助 138 第五節 問題意識(代本章結論) 139 第五章 向國際人權標準調校 141 第一節 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的理論基礎 141 第一項 律師功能 141 第一款 不同的看法 141 第一目 當事人利益代理人理論 141 第二目 司法機關理論 142 第三目 限制的司法機關理論 142 第二款 本文看法 142 第二項 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的基本權地位 144 第一款 「訴訟權」與「正當法律程序」之爭 144 第二款 明快的處理方式-程序基本權的建構 146 第二節 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基本難題的回應 148 第一項 有效協助射程範圍的不同 148 第一款 我國-限於「起訴後」的「審判程序」 148 第二款 歐洲人權法院-「程序」的整體性理解 149 第三款 本文看法 149 第二項 偵查中的受律師協助 150 第一款 檢視我國法上偵查中受律師協助權 150 第二款 法律扶助機制的填補效力 151 第三項 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受侵害的法律效果 152 第一款 上訴審救濟 153 第二款 瑕疵可否被治癒 155 第三款 證據層次處理 156 第四款 即時救濟途徑 157 第三節 權利各論問題 157 第一項 與律師接見通訊 158 第一款 我國法-可監聽內容、可作為有罪判決基礎 158 第二款 歐洲人權法院 158 第三款 本文看法 160 第一目 干預限度 160 第二目 證據可否使用問題 161 第三目 放射問題 163 第四款 附論-受干預者非被告 164 第二項 閱卷 167 第一款 我國法-限於審判階段 167 第二款 歐洲人權法院 168 第三款 本文看法 169 第三項 在場 171 第一款 我國法運作情況-偵查階段與審判階段的差距 171 第二款 歐洲人權法院-實質有效協助概念的貫徹 172 第三款 本文看法 172 第四節 檢視修法草案 174 第一項 刑事被告受律師協助權的充實 174 第二項 各論具體權利內容的充實 175 第六章 本文結論 178 第一節 反思與啟示 178 第二節 展望 182 【參考文獻】 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