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 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

台灣原住民為紓解部落經濟不振,積極尋求以觀光產業作為替代部落發展策略,在發展部落觀光過程,乃以民宿業接納更多遊客;部落發展民宿業雖可為地方帶來經濟的利益,但同時也造成社會文化及實質環境方面的衝擊;在原住民部落民宿的發展中,當地居民不但是自然資源管理者,同時也是旅遊服務提供者,本研究深入剖析司馬庫斯與新光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認知與態度,以作為資源管理者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為主訪談為輔,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主要以設籍於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及新光部落的居民,年滿十六歲之現地居民為抽樣母體,進行便利抽樣,正式施測後所蒐集的資料以SPSS 10.0 for Window 套裝軟體處理。資...

Full description

Bibliographic Details
Main Authors: 陳錦鴻, Chun, Jinn-Hung
Other Authors: 張長義,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Format: Thesis
Language:Chinese
English
Published: 2006
Subjects:
Online Access: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4949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4949/1/ntu-95-P91228005-1.pdf
id ftntaiwanuniv:oai:140.112.114.62:246246/54949
record_format openpolar
institution Open Polar
collectio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NTUR)
op_collection_id ftntaiwanuniv
language Chinese
English
topic 環境識覺
原住民部落
民宿
司馬庫斯部落
新光部落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boriginal Tribe
Homestay
Smangus Tribes
Hsin-Kuang Tribes
spellingShingle 環境識覺
原住民部落
民宿
司馬庫斯部落
新光部落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boriginal Tribe
Homestay
Smangus Tribes
Hsin-Kuang Tribes
陳錦鴻
Chun, Jinn-Hung
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 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
topic_facet 環境識覺
原住民部落
民宿
司馬庫斯部落
新光部落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boriginal Tribe
Homestay
Smangus Tribes
Hsin-Kuang Tribes
description 台灣原住民為紓解部落經濟不振,積極尋求以觀光產業作為替代部落發展策略,在發展部落觀光過程,乃以民宿業接納更多遊客;部落發展民宿業雖可為地方帶來經濟的利益,但同時也造成社會文化及實質環境方面的衝擊;在原住民部落民宿的發展中,當地居民不但是自然資源管理者,同時也是旅遊服務提供者,本研究深入剖析司馬庫斯與新光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認知與態度,以作為資源管理者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為主訪談為輔,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主要以設籍於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及新光部落的居民,年滿十六歲之現地居民為抽樣母體,進行便利抽樣,正式施測後所蒐集的資料以SPSS 10.0 for Window 套裝軟體處理。資料處理的統計方法包括有描述性統計分析、無母數統計中的Kolmogorov-Smirnov二樣本檢定法來比較差異分析。 居民社經屬性方面,兩地受訪居民以男性泰雅族原住民居多、年齡比例分配上大致在26~45歲區間、教育程度以國中以下比例佔最高、居住時間大多集中在31年以上、收入在二萬元以下、職業以農林牧業為主、多數己婚有子女。居民對於民宿業發展衝擊認知差異部分,研究結果發現,雖然整體而言二部落皆對經濟及社會文化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但經深入了解得知司馬庫斯以「共同經營」方式成功化解居民間的衝突,而新光部落居民間的衝突仍然持續發生,就實質環境認知上二部落皆產生負面影響較無差異;二部落居民對於未來發展民宿業態度差異部分,司馬庫斯較新光部落居民同意擴大發展民宿業、及為保護生態景觀願意減少收益及控制遊客人數的態度,而產生顯著差異,二地區對於結合生態旅遊、文化、傳統及特產發展民宿業的態度皆表示高度的支持。 最後,本研究建議發展民宿業時,應讓部落居民共同參與部落事務,確保因民宿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由部落獲得,重視原住民傳統文化逐漸喪失的議題、加強部落環境保育及解說導覽服務並落實環境影響評估,嚴格劃定不准開發環境脆弱地,建立部落特色作為永續發展主要目標。 ABSTRACT To solve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in aboriginal tribes of Taiwan, the residents try to promote travel service to advance loc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vel service in the aboriginal tribes, it appeals to many tourists.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mestay business in the aboriginal tribes can bring economic profits, it also results in a great impact on social culture and substantial environment. Besides, the residents are the manager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providers of the travel service.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s of homestay business in the Smangus and Hsin-Kuang tribes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source keeper.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research method and assisted by interview research method to conduct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For convenient sampling, the “mother samplers” are residences who are 16 years old and also had registered in Smangus and Hsin-Kuang tribes in Hsin Zu. The official testing results will be analyzed by a software called SPSS 10.0 for window. There are two kinds of data-analyzing systems; one is descriptive analyzing and Kolmogorov-Smirnov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most interviewed residents are at the age of 26 to 45 from Taiga tribe. Most of them have junior high school degree and have lived in the tribe for more than 31 years, with income of NT20,000 below. Their major vocations are about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cattle-raising industry. Besides, most of them are married and have children. Local residents sure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me-stay industry in the aboriginal tribes. They are the managers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providers of tourism. However, we have to figure out what kind of position can bring home-sta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economics, the essence of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ing of culture. Th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had found out that the difference recognition toward the impact on the home-stay industry development for local residence are more positive than negative whether for economic or social influences. After an in-depth research, it can be sure that Smangus use integrated management method successfully brings reconciliation to the conflict among residences, but the conflicts inside Hsin-Kuang tribes keep going. In the the essence environment recognition part, there are no much differences about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two tribes, Smangus is more willing to expand homw-stay industry than Hsin-Kuang tribes. Moreover, in order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tribes whether two reduce the benefits and control the visitors from the industry or not. They are the managers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providers of tourism. However, we have to figure out what kind of position can bring home-sta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economics, the essence of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ing of culture. Finally,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when we develop the homestay business, we should decreas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vide the service of guide tour and live out the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the tribe characteristic as the major goal in term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4 第一節 行為地理學 4 第二節 原住民部落 11 第三節 民宿業 20 第三章 司馬庫斯與新光部落研究區概述 29 第一節 研究區的地理現況 29 第二節 研究區觀光民宿業的發展 35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40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2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3 第五章 司馬庫斯與新光部落實證研究結果分析與比較 45 第一節 部落受訪居民之社經屬性 45 第二節 部落受訪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識覺的整體認知 50 第三節 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54 第四節 部落居民對未來發展民宿業態度之差異分析 6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建議 74 第二節 後續研究方向 76 參考文獻 76 附錄 85
author2 張長義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format Thesis
author 陳錦鴻
Chun, Jinn-Hung
author_facet 陳錦鴻
Chun, Jinn-Hung
author_sort 陳錦鴻
title 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 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
title_short 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 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
title_full 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 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
title_fullStr 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 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
title_full_unstemmed 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 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
title_sort 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 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
publishDate 2006
url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4949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4949/1/ntu-95-P91228005-1.pdf
genre taiga
genre_facet taiga
op_relation 一、中文部分 1. 王洪文 1988 地理思想,台北:明文。 2. 瓦歷斯•尤幹 1992 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 3. 田家駒 2002 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 -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田家駒、張長義 2002 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空間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頁303-318,台北: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5. 李素馨、侯錦雄 1999 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25-38。 6. 李政修 2003 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宋莉瑛 2002 觀光對原住民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屏東霧台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林育平 1990 三重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台大地理系碩士論文。 9. 林宜甲 1998 國內民宿經營上所面臨問題與個案分析-以花蓮縣瑞穗鄉舞鶴地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10. 林俊強 1999 開闢運輸道路影響原住民部落發展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11. 林裕彬、林宜君 2000 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月刊,42:67-76。 12. 林梓聯 2001 台灣的民宿,農業經營管理會訊,第27期,頁3-5。 13. 林玉芬 2003 工業區鄰近地區居民環境污染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以中壢工業區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14. 吳劍蘭 1986 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台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3:193-248。 15. 吳碧玉 2003 民宿經營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以核心資源觀點理論,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姜惠娟 1997 休閒農業民宿旅客特性與需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17. 紀駿傑 1998 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21-36。 18. 洪廣冀 2000 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為個案。 19. 洪廣冀、林俊強 2003 社群主位與資源競合—泰雅爾司馬庫斯部落觀光經營制度的浮現與變遷,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東華大學主辦。 20. 洪廣冀、林俊強 2004 ,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第37期,頁51-96。 21. 徐美玲、王秋原 1990 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23-39。 22. 徐美玲、王秋原 1991 ,安坑地區居民對山坡地社區開發所造成環境衝擊之識覺,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 23. 倪進誠 1991 土地利用對遊憩資源及其使用者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海岸地區為例,台大地理研所碩士論文。 24. 高崇倫 1998 遊客對國營休閒農場遊憩環境體驗之研究—以武陵農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高碧英 2000 百貨公司的消費空間圖像建構與詮釋─以高雄市大統百貨和平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黃士哲 1986 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黃宣衛 1991 觀光發展與阿美族社會文化之關係,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花蓮: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28. 黃應貴 1993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29. 黃美卿、林煒迪、盧龍泉 2000 嘉義縣休閒農業發展探討-以民宿型態發展為例,第四屆中小企業管理研討會,頁182-196。 30. 黃躍雯 2001 台灣原住民部落的概念架構與實踐方針,國家公園學報,11(2),頁192-212。 31. 黃正聰、吳麗華、王佳鳳 2003 原住民部落文化生態旅遊評鑑制度之實證研究,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32. 黃俊傑 2003 遊客住宿型態選擇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黃素娥 2003 冬山鄉珍珠村聚落生活空間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論文。 34. 湯明木 2003 臺灣民宿業導入與成長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郭永傑 1991 山地民宿村莊之計劃理念與營運計劃,休閒農業經營手冊,行政院農委會,頁106-111。 36. 郭柏村 1994 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郭建池 1998 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民宿業發展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民宿業發展教育,12(3):23-40。 38. 郭建池 1999 原住民地區觀光發展之社會文化影響探討,文化生活,3 (1):59-64。 39. 陳永龍 1994 觀看、地方自主性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山海文化,2期。 40. 陳永龍 觀光發展與台灣原住民,第四世界全球虛擬網路圖書館 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tourism.htm/.。[2003] 41. 陳鴻志 1998 台北市社子島洪患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陳朝興 1999 原住民休閒產業發展策略與社區總體營造,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53-72。 43. 陳怡嵐 2000 社區居民環境變遷識覺之研究—台北縣樹林市柑園地區之個案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張長義 1977 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6-60。 45. 張長義 1984 ,基隆市山坡地居民對災害調適行為及因應措施之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頁1-12。 46. 張長義 1993 蘭陽平原洪患區土地利用害識覺及環境調查之研究(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47. 張長義、伊凡諾幹、汪明輝、林益仁、紀駿傑、陳毅峰、孫志鴻、裴家騏、蔡博文、關華山 2002 原住民族傳統土地與傳統領域調查研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執行。 48. 張東友、陳昭郎 2002 農村民宿之類型及其行銷策略,農訓,19(7),頁48-53。 49. 張彩芸 2002 海外連線看民宿,東海岸評論,167,頁14-17。 50. 張玲玲 2004 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51. 新竹縣政府 1992 新竹縣尖石鄉風景區民宿業發展系統整體規劃。 52. 楊家彥 2002 危機也是轉機-淺論台灣休閒農業的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1),頁81-85。 53. 楊永盛 2003 遊客對宜蘭地區民宿評價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54. 詹怡泓 2003 遊客對原住民觀光之知覺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55. 楊承翰 2003 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56. 廖守臣 1980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界新專民宿業發展宣導科。 57. 臺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1983 新竹縣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書。 58. 蔡筱君 1997 歷史的航程-達悟社會與聚落空間的歷史性發展,山海文化,18: 40-56。 59. 鄭健雄 2001 民宿經營之道,農業經營管理會訊,27期,頁6-9。 60. 鄭詩華 1992 農村民宿之經營及管理,戶外遊憩研究,5(3/4),頁13-24。 61. 鄭詩華 1998 民宿制度之研究,台中:台灣省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 62. 潘正華 1994 台灣農村地區發展休閒農業於農牧用地上興建民宿之法令可行性研究,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63. 劉鴻喜、陳文尚 1996 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環境識覺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研究報告(9):305-347。 64. 劉可強、王應棠 1998 觀光產業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與對策雛議:社區自主的觀點,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37-52。 65. 劉炯錫 1999 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的研究─由台東的研究經驗談起,原住民教育季刊,16:53-67。 66. 歐聖榮、顏宏旭 1994 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7(4),頁61-89。 67. 賴如伶 2002 南庄蓬萊村居民對原住民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68. 鍾頤時 2003 探索原住民部落的環境教育--以馬告運動中的新光鎮西堡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69. 謝世忠 1994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 70. 謝明霖 1986 山胞遷村與環境調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1. 謝世忠 1998 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1-18。 72. 蘇俐洙 2003 居民災害識覺與教育之探討 --- 以汐止洪患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73. 羅惠斌 1995 觀光遊憩區規劃與管理,台北:固地文化出版。 74. 羅國彰 2003 居民的洪患識覺與調適行為之研究 --- 台北縣汐止市個案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5. 嚴如鈺 2003 民宿使用者消費型態之研究,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76. 顧志豪 1991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中民宿建築之配合規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77. 林俊強 1999 開闢運輸道路影響原住民部落發展之研究,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8. 張長義、蔡博文、劉炯錫、李建堂、汪明輝、官大偉、林益仁、倪進誠、范毅軍、裴家騏、劉吉川、盧道杰 2003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中國地理學會執行。 79. 張長義、王惠民、林益仁、蔡筱君、張興傑、盧道杰、陳毅峰、黃躍雯 2002 馬告國家公園預定地鄰近部落生態產業發展之規劃研究,內政部營建屬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 80. 洪廣冀、林俊強 2004 觀光地景、部落(qalang)與家(nagsal):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 81. 洪廣冀、林俊強 2003 社群主位與資源競合—泰雅爾司馬庫斯部落觀光經營制度的浮現與變遷,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東華大學主辦。 82. 劉曉甄 2001 HOT!渡假民宿,太雅出版,台北。 83. 邱皓政 2000 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文化事業。 84. 陳徹工作室 2002 SPSS統計分析, 痋家mp;#23791;資訊。 85.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86.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番族習慣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著。 87. 司馬庫斯教會 1999 司馬庫新教會新堂落成獻堂感恩禮拜手冊,新竹:司馬庫斯教會。 88. 交通部觀光局 2002 生態旅遊白皮書,交通部觀光局。 89.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999 北臺都會區原住民生活據點導覽手冊,頁50-179。 9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3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行政院。 91. 行政院主計處 2003國情統計報92年。 92.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3 辦理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計畫工作手冊。 93. 欣境工程顧問公司 1990 東部海岸風景區發展民宿可行性之研究,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94. 東海大學景觀所 1997 促進原住民地區觀光發展之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頁1~1-4~23。 95. 聯合國 1993 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決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報告第一卷,里約熱內盧1992年6月3日至14日,頁444。 二、英文部份 1. Adams, K. M. 1990. Cultural Commoditization in Tana Toraja, Indonesia, Cultural Survival Quarterly, 14(1):31-34. 2. Allen, L. R., Hafer, H. R., Long, P. T. and Perdue, R. R. 1993. Rural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4):27-33. 3. Alastair, M. M., Philip, L. P., Gianna, M., Nandini, N. and Joseph, T. O. 1996. Special Accommodation: Definition, Markets Served, and Rol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pp.18-25. 4. Brougham, J. E. and Bulter, R. W. 1981.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4): 569-589. 5. Blundell, V. 1993. Aboriginal Empowerment and Souvenir Trade in Canad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4-87. 6. Cohen, J. H. 2001. Textile,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2):378–398. 7. Downs, R. M. 1970.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 and Future Prospect, Progress in Geography, 2: 65-168. 8. Gary, V. and Wallace, R. 1997. Bed and breakfasts in Arizona,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8(4):62-68. 9. Giordano, M. 2003. The Geography of the Commons: The Role of Scale and Spac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3(2):365-375. 10. Gold, J. R. 1980. An O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rgraph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11. Graburn, N. H. H. 1989.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nd e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p.21-36. 12.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 1987. Analytical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Croom Helm. 13.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 1997.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4. Golledge, R. G. 2002. The Nature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2(1): 1-14. 15. Harley, J. B. 2001. The new nature of maps: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ed. Paul Laxt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6. Hinch, T. and Butler, R.,eds. 1996. Indigenous tourism: A common ground for discussion, Tourism and Indigenous People, pp.3-19,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7. Ittelson, W. H. 1978.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2):193-213. 18. Lanier, P. and Berman, J. 1993. Bed-and-breakfast inns come of ag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4(2):15-23. 19. Long, V. H. 1996. Communities and Tourism Impacts (NUSA Lembongan, Bali, Indonesia),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aterloo(Canada), pp.224. 20. Mclntosh, R. W. and Goeldner, C. R. 1990.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6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1. Mill R. C. 1992. The Tourism System: An Introductory Text.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p.81. 22. Mitchell, B. 1989. Geography and Resource Analysis. 2nd ed., London: Longman. 23. Mitchell, R. E. and Reid, D. G. 2001. Cmmunity Integration- Island Tourism in Peru,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1):113-139. 24. Muller, F. G. 2000. Ecotourism: An Economic Concept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le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Sections A & B, 57(3): 241-250. 25. Perdue, R. R., Long, P. T. and Allen, L. 1987. Rural Resident Tourism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420-429. 26. Smith, V. L.,ed. 1989.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nd e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7. Sieber, R. E. 2003. 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cross Borders,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43(1): 50-61. 28. Tsartas, P. 1992.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on Two Greek Isl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4):516-533. 29. Van den Berghe, Pierre L. 1992. Tourism and the Ethnic Division of Lab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 234-249. 30. White, G. F. 1974. Natural Hazard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Natural Hazard: Local, National, Global,ed. F. G. White, pp.3-1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_version_ 1766214897660592128
spelling ftntaiwanuniv:oai:140.112.114.62:246246/54949 2023-05-15T18:31:11+02:00 原住民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 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以司馬庫斯、新光部落為例 An Analysis o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n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Impa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Home-stay Industry in Indigenous Villages Smangus and Hsin Kuang as examples 陳錦鴻 Chun, Jinn-Hung 張長義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2006 991126 bytes application/pdf http://ntur.lib.ntu.edu.tw/handle/246246/54949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54949/1/ntu-95-P91228005-1.pdf zh-TW en_US chi eng 一、中文部分 1. 王洪文 1988 地理思想,台北:明文。 2. 瓦歷斯•尤幹 1992 荒野的呼喚,台中:晨星。 3. 田家駒 2002 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 -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 田家駒、張長義 2002 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空間行為之研究-以福山植物園為例,2002生態旅遊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頁303-318,台北: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5. 李素馨、侯錦雄 1999 休閒文化觀光行為的規範-以原住民觀光為例,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25-38。 6. 李政修 2003 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 宋莉瑛 2002 觀光對原住民環境衝擊之研究—以屏東霧台鄉為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8. 林育平 1990 三重市都市發展及其居民環境識覺之研究,台大地理系碩士論文。 9. 林宜甲 1998 國內民宿經營上所面臨問題與個案分析-以花蓮縣瑞穗鄉舞鶴地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管理研究碩士論文。 10. 林俊強 1999 開闢運輸道路影響原住民部落發展之研究-以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11. 林裕彬、林宜君 2000 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月刊,42:67-76。 12. 林梓聯 2001 台灣的民宿,農業經營管理會訊,第27期,頁3-5。 13. 林玉芬 2003 工業區鄰近地區居民環境污染識覺及調適行為之研究-以中壢工業區為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所碩士論文。 14. 吳劍蘭 1986 居民對環境污染的識覺與調適-台北市南港內湖地區的研究,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3:193-248。 15. 吳碧玉 2003 民宿經營成功關鍵因素之研究-以核心資源觀點理論,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16. 姜惠娟 1997 休閒農業民宿旅客特性與需求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 17. 紀駿傑 1998 從觀光原住民到原住民自主的觀光,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21-36。 18. 洪廣冀 2000 森林經營之部落、社會與國家的互動-以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為個案。 19. 洪廣冀、林俊強 2003 社群主位與資源競合—泰雅爾司馬庫斯部落觀光經營制度的浮現與變遷,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東華大學主辦。 20. 洪廣冀、林俊強 2004 ,觀光地景、部落與家: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第37期,頁51-96。 21. 徐美玲、王秋原 1990 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因子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8:23-39。 22. 徐美玲、王秋原 1991 ,安坑地區居民對山坡地社區開發所造成環境衝擊之識覺,中國地理學會會刊,第19期。 23. 倪進誠 1991 土地利用對遊憩資源及其使用者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海岸地區為例,台大地理研所碩士論文。 24. 高崇倫 1998 遊客對國營休閒農場遊憩環境體驗之研究—以武陵農場為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25. 高碧英 2000 百貨公司的消費空間圖像建構與詮釋─以高雄市大統百貨和平店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26. 黃士哲 1986 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7. 黃宣衛 1991 觀光發展與阿美族社會文化之關係,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花蓮: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28. 黃應貴 1993 東埔社布農人的社會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所。 29. 黃美卿、林煒迪、盧龍泉 2000 嘉義縣休閒農業發展探討-以民宿型態發展為例,第四屆中小企業管理研討會,頁182-196。 30. 黃躍雯 2001 台灣原住民部落的概念架構與實踐方針,國家公園學報,11(2),頁192-212。 31. 黃正聰、吳麗華、王佳鳳 2003 原住民部落文化生態旅遊評鑑制度之實證研究,第五屆休閒、遊憩、觀光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 32. 黃俊傑 2003 遊客住宿型態選擇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33. 黃素娥 2003 冬山鄉珍珠村聚落生活空間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社會碩士論文。 34. 湯明木 2003 臺灣民宿業導入與成長之研究,東吳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35. 郭永傑 1991 山地民宿村莊之計劃理念與營運計劃,休閒農業經營手冊,行政院農委會,頁106-111。 36. 郭柏村 1994 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之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37. 郭建池 1998 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民宿業發展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民宿業發展教育,12(3):23-40。 38. 郭建池 1999 原住民地區觀光發展之社會文化影響探討,文化生活,3 (1):59-64。 39. 陳永龍 1994 觀看、地方自主性與社會權力:試論觀光互動過程中的看與被看,山海文化,2期。 40. 陳永龍 觀光發展與台灣原住民,第四世界全球虛擬網路圖書館 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tourism.htm/.。[2003] 41. 陳鴻志 1998 台北市社子島洪患問題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42. 陳朝興 1999 原住民休閒產業發展策略與社區總體營造,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53-72。 43. 陳怡嵐 2000 社區居民環境變遷識覺之研究—台北縣樹林市柑園地區之個案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44. 張長義 1977 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56-60。 45. 張長義 1984 ,基隆市山坡地居民對災害調適行為及因應措施之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頁1-12。 46. 張長義 1993 蘭陽平原洪患區土地利用害識覺及環境調查之研究(三),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47. 張長義、伊凡諾幹、汪明輝、林益仁、紀駿傑、陳毅峰、孫志鴻、裴家騏、蔡博文、關華山 2002 原住民族傳統土地與傳統領域調查研究,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執行。 48. 張東友、陳昭郎 2002 農村民宿之類型及其行銷策略,農訓,19(7),頁48-53。 49. 張彩芸 2002 海外連線看民宿,東海岸評論,167,頁14-17。 50. 張玲玲 2004 原住民部落發展旅遊之探討-以可樂部落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51. 新竹縣政府 1992 新竹縣尖石鄉風景區民宿業發展系統整體規劃。 52. 楊家彥 2002 危機也是轉機-淺論台灣休閒農業的發展,台灣經濟研究月刊,25(1),頁81-85。 53. 楊永盛 2003 遊客對宜蘭地區民宿評價之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 54. 詹怡泓 2003 遊客對原住民觀光之知覺與互動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 55. 楊承翰 2003 以「社群組構理論」探討新竹縣新光(斯馬庫斯)部落的社區總體營造歷程,國立東華大學環境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 56. 廖守臣 1980 泰雅族的文化--部落遷徙與拓展,台北:世界新專民宿業發展宣導科。 57. 臺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 1983 新竹縣山坡地土壤調查報告書。 58. 蔡筱君 1997 歷史的航程-達悟社會與聚落空間的歷史性發展,山海文化,18: 40-56。 59. 鄭健雄 2001 民宿經營之道,農業經營管理會訊,27期,頁6-9。 60. 鄭詩華 1992 農村民宿之經營及管理,戶外遊憩研究,5(3/4),頁13-24。 61. 鄭詩華 1998 民宿制度之研究,台中:台灣省交通處旅遊事業管理局。 62. 潘正華 1994 台灣農村地區發展休閒農業於農牧用地上興建民宿之法令可行性研究,台灣大學農業工程學系碩士論文。 63. 劉鴻喜、陳文尚 1996 陽明山國家公園遊客環境識覺之調查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研究報告(9):305-347。 64. 劉可強、王應棠 1998 觀光產業對原住民文化的衝擊與對策雛議:社區自主的觀點,原住民文化與觀光休閒發展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37-52。 65. 劉炯錫 1999 台灣原住民民族生態學的研究─由台東的研究經驗談起,原住民教育季刊,16:53-67。 66. 歐聖榮、顏宏旭 1994 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 7(4),頁61-89。 67. 賴如伶 2002 南庄蓬萊村居民對原住民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68. 鍾頤時 2003 探索原住民部落的環境教育--以馬告運動中的新光鎮西堡部落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69. 謝世忠 1994 山胞觀光-當代山地文化展現的人類學詮釋,台北:自立晚報。 70. 謝明霖 1986 山胞遷村與環境調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1. 謝世忠 1998 觀光過程與『傳統』論述—原住民的文化意識,原住民文化會議論文集,台北: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頁1-18。 72. 蘇俐洙 2003 居民災害識覺與教育之探討 --- 以汐止洪患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 73. 羅惠斌 1995 觀光遊憩區規劃與管理,台北:固地文化出版。 74. 羅國彰 2003 居民的洪患識覺與調適行為之研究 --- 台北縣汐止市個案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5. 嚴如鈺 2003 民宿使用者消費型態之研究,輔仁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76. 顧志豪 1991 臺灣休閒農業發展中民宿建築之配合規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77. 林俊強 1999 開闢運輸道路影響原住民部落發展之研究,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78. 張長義、蔡博文、劉炯錫、李建堂、汪明輝、官大偉、林益仁、倪進誠、范毅軍、裴家騏、劉吉川、盧道杰 2003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中國地理學會執行。 79. 張長義、王惠民、林益仁、蔡筱君、張興傑、盧道杰、陳毅峰、黃躍雯 2002 馬告國家公園預定地鄰近部落生態產業發展之規劃研究,內政部營建屬委託,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 80. 洪廣冀、林俊強 2004 觀光地景、部落(qalang)與家(nagsal):從新竹司馬庫斯部落的觀光發展探討文化與共享資源的管理,地理學報。 81. 洪廣冀、林俊強 2003 社群主位與資源競合—泰雅爾司馬庫斯部落觀光經營制度的浮現與變遷,2003年環境教育學術研討會,東華大學主辦。 82. 劉曉甄 2001 HOT!渡假民宿,太雅出版,台北。 83. 邱皓政 2000 社會與行為科學的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台北:五南文化事業。 84. 陳徹工作室 2002 SPSS統計分析, 痋家mp;#23791;資訊。 85. 潘淑滿 2003 質性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86.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編譯1996),番族習慣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著。 87. 司馬庫斯教會 1999 司馬庫新教會新堂落成獻堂感恩禮拜手冊,新竹:司馬庫斯教會。 88. 交通部觀光局 2002 生態旅遊白皮書,交通部觀光局。 89.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1999 北臺都會區原住民生活據點導覽手冊,頁50-179。 9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2003 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劃(2002-2007),行政院。 91. 行政院主計處 2003國情統計報92年。 92.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3 辦理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計畫工作手冊。 93. 欣境工程顧問公司 1990 東部海岸風景區發展民宿可行性之研究,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94. 東海大學景觀所 1997 促進原住民地區觀光發展之研究報告,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委託研究,台北: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頁1~1-4~23。 95. 聯合國 1993 環境與發展會議通過的決議,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報告第一卷,里約熱內盧1992年6月3日至14日,頁444。 二、英文部份 1. Adams, K. M. 1990. Cultural Commoditization in Tana Toraja, Indonesia, Cultural Survival Quarterly, 14(1):31-34. 2. Allen, L. R., Hafer, H. R., Long, P. T. and Perdue, R. R. 1993. Rural 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4):27-33. 3. Alastair, M. M., Philip, L. P., Gianna, M., Nandini, N. and Joseph, T. O. 1996. Special Accommodation: Definition, Markets Served, and Roles in Tourism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pp.18-25. 4. Brougham, J. E. and Bulter, R. W. 1981.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8(4): 569-589. 5. Blundell, V. 1993. Aboriginal Empowerment and Souvenir Trade in Canada,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64-87. 6. Cohen, J. H. 2001. Textile,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2):378–398. 7. Downs, R. M. 1970. 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 and Future Prospect, Progress in Geography, 2: 65-168. 8. Gary, V. and Wallace, R. 1997. Bed and breakfasts in Arizona,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8(4):62-68. 9. Giordano, M. 2003. The Geography of the Commons: The Role of Scale and Spac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3(2):365-375. 10. Gold, J. R. 1980. An Ontroduction to Behavioral Gergraph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11. Graburn, N. H. H. 1989.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nd e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p.21-36. 12.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 1987. Analytical Behavioral Geography, New York:Croom Helm. 13. Golledge, R. G. and Stimson, R. J. 1997. 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14. Golledge, R. G. 2002. The Nature of Geographic Knowledge,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92(1): 1-14. 15. Harley, J. B. 2001. The new nature of maps: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cartography, ed. Paul Laxton,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6. Hinch, T. and Butler, R.,eds. 1996. Indigenous tourism: A common ground for discussion, Tourism and Indigenous People, pp.3-19, London: International Thomson Business Press. 17. Ittelson, W. H. 1978.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Urban Experience,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10(2):193-213. 18. Lanier, P. and Berman, J. 1993. Bed-and-breakfast inns come of age. 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4(2):15-23. 19. Long, V. H. 1996. Communities and Tourism Impacts (NUSA Lembongan, Bali, Indonesia), unpublished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Waterloo(Canada), pp.224. 20. Mclntosh, R. W. and Goeldner, C. R. 1990. Tourism: Principles, Practices, Philosophies. 6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1. Mill R. C. 1992. The Tourism System: An Introductory Text.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pp.81. 22. Mitchell, B. 1989. Geography and Resource Analysis. 2nd ed., London: Longman. 23. Mitchell, R. E. and Reid, D. G. 2001. Cmmunity Integration- Island Tourism in Peru,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8(1):113-139. 24. Muller, F. G. 2000. Ecotourism: An Economic Concept for Ecological Sustainable Tou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 Sections A & B, 57(3): 241-250. 25. Perdue, R. R., Long, P. T. and Allen, L. 1987. Rural Resident Tourism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4:420-429. 26. Smith, V. L.,ed. 1989. Hosts and Guests: The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2nd e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7. Sieber, R. E. 2003. Public Participati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Across Borders, The Canadian Geographer, 43(1): 50-61. 28. Tsartas, P. 1992. Socioeconomic Impacts of Tourism on Two Greek Isle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4):516-533. 29. Van den Berghe, Pierre L. 1992. Tourism and the Ethnic Division of Labor,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 234-249. 30. White, G. F. 1974. Natural Hazard Research: Concepts Method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Natural Hazard: Local, National, Global,ed. F. G. White, pp.3-1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環境識覺 原住民部落 民宿 司馬庫斯部落 新光部落 Environment Perception Aboriginal Tribe Homestay Smangus Tribes Hsin-Kuang Tribes thesis 2006 ftntaiwanuniv 2016-02-19T23:59:31Z 台灣原住民為紓解部落經濟不振,積極尋求以觀光產業作為替代部落發展策略,在發展部落觀光過程,乃以民宿業接納更多遊客;部落發展民宿業雖可為地方帶來經濟的利益,但同時也造成社會文化及實質環境方面的衝擊;在原住民部落民宿的發展中,當地居民不但是自然資源管理者,同時也是旅遊服務提供者,本研究深入剖析司馬庫斯與新光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認知與態度,以作為資源管理者之參考。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為主訪談為輔,進行資料的收集與分析,主要以設籍於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及新光部落的居民,年滿十六歲之現地居民為抽樣母體,進行便利抽樣,正式施測後所蒐集的資料以SPSS 10.0 for Window 套裝軟體處理。資料處理的統計方法包括有描述性統計分析、無母數統計中的Kolmogorov-Smirnov二樣本檢定法來比較差異分析。 居民社經屬性方面,兩地受訪居民以男性泰雅族原住民居多、年齡比例分配上大致在26~45歲區間、教育程度以國中以下比例佔最高、居住時間大多集中在31年以上、收入在二萬元以下、職業以農林牧業為主、多數己婚有子女。居民對於民宿業發展衝擊認知差異部分,研究結果發現,雖然整體而言二部落皆對經濟及社會文化的影響是正面多於負面,但經深入了解得知司馬庫斯以「共同經營」方式成功化解居民間的衝突,而新光部落居民間的衝突仍然持續發生,就實質環境認知上二部落皆產生負面影響較無差異;二部落居民對於未來發展民宿業態度差異部分,司馬庫斯較新光部落居民同意擴大發展民宿業、及為保護生態景觀願意減少收益及控制遊客人數的態度,而產生顯著差異,二地區對於結合生態旅遊、文化、傳統及特產發展民宿業的態度皆表示高度的支持。 最後,本研究建議發展民宿業時,應讓部落居民共同參與部落事務,確保因民宿業發展所帶來的經濟利益由部落獲得,重視原住民傳統文化逐漸喪失的議題、加強部落環境保育及解說導覽服務並落實環境影響評估,嚴格劃定不准開發環境脆弱地,建立部落特色作為永續發展主要目標。 ABSTRACT To solve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in aboriginal tribes of Taiwan, the residents try to promote travel service to advance local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ravel service in the aboriginal tribes, it appeals to many tourists. Alth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mestay business in the aboriginal tribes can bring economic profits, it also results in a great impact on social culture and substantial environment. Besides, the residents are the manager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providers of the travel service. This article is about the recognition and attitudes of homestay business in the Smangus and Hsin-Kuang tribes as the reference for the resource keeper.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research method and assisted by interview research method to conduct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ng and analyzing. For convenient sampling, the “mother samplers” are residences who are 16 years old and also had registered in Smangus and Hsin-Kuang tribes in Hsin Zu. The official testing results will be analyzed by a software called SPSS 10.0 for window. There are two kinds of data-analyzing systems; one is descriptive analyzing and Kolmogorov-Smirnov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The study reveals that most interviewed residents are at the age of 26 to 45 from Taiga tribe. Most of them have junior high school degree and have lived in the tribe for more than 31 years, with income of NT20,000 below. Their major vocations are about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cattle-raising industry. Besides, most of them are married and have children. Local residents sure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ome-stay industry in the aboriginal tribes. They are the managers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providers of tourism. However, we have to figure out what kind of position can bring home-sta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economics, the essence of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ing of culture. The results from the research had found out that the difference recognition toward the impact on the home-stay industry development for local residence are more positive than negative whether for economic or social influences. After an in-depth research, it can be sure that Smangus use integrated management method successfully brings reconciliation to the conflict among residences, but the conflicts inside Hsin-Kuang tribes keep going. In the the essence environment recognition part, there are no much differences about the negative impacts on two tribes, Smangus is more willing to expand homw-stay industry than Hsin-Kuang tribes. Moreover, in order to protec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tribes whether two reduce the benefits and control the visitors from the industry or not. They are the managers of natural resources as well as the providers of tourism. However, we have to figure out what kind of position can bring home-sta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economics, the essence of environment and the developing of culture. Finally,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when we develop the homestay business, we should decreas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vide the service of guide tour and live out the evalu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the tribe characteristic as the major goal in term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2 第三節 研究流程 2 第二章 相關理論與文獻回顧 4 第一節 行為地理學 4 第二節 原住民部落 11 第三節 民宿業 20 第三章 司馬庫斯與新光部落研究區概述 29 第一節 研究區的地理現況 29 第二節 研究區觀光民宿業的發展 35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0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40 第二節 研究設計 42 第三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43 第五章 司馬庫斯與新光部落實證研究結果分析與比較 45 第一節 部落受訪居民之社經屬性 45 第二節 部落受訪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識覺的整體認知 50 第三節 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環境識覺差異分析 54 第四節 部落居民對未來發展民宿業態度之差異分析 6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74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建議 74 第二節 後續研究方向 76 參考文獻 76 附錄 85 Thesis taiga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NTUR)